半部论语治天下 第2讲:第一则字面翻译

首先《论语》第一则,这是大家从小都会背的。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但这条论语的含义,你真理解了吗?首先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,实际上第一句就有问题。

我读书的时候,老师讲《论语》“学而时习之”,就是学习并且经常的复习,“不亦说乎”,这个“说”得读成“悦”,是通假字,通喜悦的悦,这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?这么讲就错了。错在哪儿呢?这个“习”不能理解成复习,它是练习。要理解成复习,孔子这句话可能就得不到我们的认同了,说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?那么答案是:“不是”。看看小学生吧,老师讲完课布置作业,说今天讲的所有英语单词,回家之后都复习一下,每个写50遍。快乐吗?相当痛苦吧!孔子说的不是那个意思。孔子说:“学习并把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时时加以练习,也就是加以运用,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?”学到知识之后去用,在应用中见到了效果,给你带来了好处,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作用,在这个过程中你才是快乐的。所以,孔子讲的是学习并时时练习。

第二句话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我们现在一般翻译为:有朋友从远方来,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?这么解释也不准确。有朋友来你就很高兴吗?有时候可能感觉接待任务是很麻烦的事情吧!实际上古人说得很清楚,这个“朋”字有特殊的含义。在现代汉语里,朋是朋友,友也指朋友,是同义词,但在古汉语里两个字是有区别的,同志为友,同门为朋,有共同志向的人,有共同理想的人,才是“友”,同门师兄弟,一个老师带出来的,这才是“朋”。

“有朋自远方来”,有当年的师兄弟从远方来,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?既然他能从远方来,说老师已经去世了,师兄弟已经分布各地、天各一方,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自己的生活事业,很久不见面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突然有一个远方城市的师兄弟来看你,和你一起回忆一下当年在老师门下共同学习的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,再打听打听当年一起学习的那些师兄弟的近况,讲讲当年的逸闻趣事,互相揭一下对方的老底,说点儿当年的糗事,再谈谈分别之后学习修行的心得,畅想一下未来,缅怀一下老师,这种心灵的碰撞在生活当中是非常难以遇到的,所以才能带给你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。因此说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”,有师兄弟从远方来,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?

我们还需要注意前两句用词的微妙变化。第一句用的是“说”,就是“悦”,第二句用的是“乐”,讲的虽然都是喜悦、高兴,但状态是不一样的。“悦”字为什么是树心旁呢?这个偏旁代表心,所以“悦”指的是心中的那种喜乐,发自内心的一种喜乐,但是不一定表现出来。你内心的这种喜乐你自己知道,但别人未必知道。当你学习并实践,而且看到了实践中学习带给你的好处的时候,那种喜乐的心态你不一定会表现出来,好像也不大会有机会表现出来。如果你表现出来,可能别人看你还比较怪异。比如,你去和他人分享,上回我听了《论语》的课,讲的是...,回来我在实践当中真的用上了,效果怎么的好,如果你去和大家说这些,大家看你的眼神儿好像就有点不对了吧?这种感受是一种内心的体验,未必表现出来,这叫“悦”。乐则是一种溢于言表的快乐,真正表现出来的快乐。多年不见的一个师兄弟来了,大家一起聊天,聊得非常高兴,那种状态是表现出来的快乐。《论语》这里之所以用不同的字,是在表现不同的含义。享受学习的快乐,那是你独自的、内心的,而和朋友相处的快乐,那是大家的,是每个人都能看得见的。

最后一句,“人不知而不愠”,“愠”是指怒、生气,但“愠”也有特殊的含义,是指心里面不高兴了,却没有表现出来。如果表现出来了,别人都看见你生气发火了,那就不叫“愠”,而叫“怒”了。“人不知而不愠”,别人不了解你、不理解你、误解你的时候,你心里面一点不高兴的情绪都没有,孔子说,能做到这一步,你不也是一个君子了嘛!你就已经达到君子的境界了。

在儒家的评价体系里面,君子是相当高的一个头衔。在君子之上,那就是仁者了。所以,孔子的意思是,如果你能做到“人不知而不愠”,你就已经在个人修养上达到了君子应有的境界。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