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论语》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文集。具体的编撰过程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,但应该是孔子的弟子和他的再传弟子编辑而成。所谓“再传弟子”就是弟子的弟子,用俗话说就是孔子的徒孙,因为《论语》这本书里,不仅包含了孔子的一些言论,还包含一些孔子著名弟子的言论,所以,估计应该是他的再传弟子们编辑成的。编辑的过程已经说不太清楚了,但是这本书一直到西汉初期才最后定形。这本书编辑完成之后,就成为儒家的一个重要的经典。
我们都知道,在孔子的时代,儒家的经典就是“六经”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乐》《春秋》,这是孔子的教育体系。孔子用“六经”来教育弟子,培养弟子。到汉代,儒家经典的范围在扩大,有所谓“十三经”之说,在“六经”之外又加上了几部,叫“十三经”。《论语》编成之后,就是“十三经”之一,但对于《论语》这本书的研究,是越来越深入的,古人对《论语》也是越来越重视的。
这本书一共分成了二十篇,四百九十二章。所谓一章就是一段话,它没有今天那些书的章节的内容多,有的书一个章节可能好几万字,《论语》的一章就是一段话。准确地说,它记载了四百九十二条,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语录体的著作。(语录体就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话,把他们的语言记录下来,这叫语录体。)后来这种文体对中国古代影响也很大,比如:宋代著名的儒家学者朱熹,他的代表作《朱子语类》就是朱熹的语录。到现代最有名的一本语录体的著作是《毛主席语录》,这就是语录体著作。古人对这本书是越来越重视的,到宋朝的时候,程颐、朱熹两位大儒,将儒家经典《礼记》中的《大学》和《中庸》单拿出来,做单行本,和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合在一起叫“四书”。儒家经典因为《乐经》失传了,“六经”变成“五经”。后来儒家经典的体系,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“四书五经”。而《论语》是“四书”里面最重要的一部,也是文字量最多的一部。
宋朝的时候对《论语》的重视程度,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。这就跟赵普有关了,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,字则平,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好朋友。赵匡胤打天下,他辅佐赵匡胤,赵匡胤当了皇帝,他是第一任开国宰相。后来追封为真定王,也封为韩王。赵普和赵匡胤一样出身比较低,没什么太大的学问,他当了宰相之后,有人不满,质疑说:“赵普能当宰相,他有什么学问?他也就读过《论语》。”这话传到赵普耳朵里之后,赵普说了一句话:“知道《论语》就不简单了,半部论语就足矣治天下”。我们今天说的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就是赵普说的。
据古书记载,他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传说赵普的书房里,书桌上永远放着一部《论语》。朝中有什么大事想不明白了,不知道应该怎么解决了,回家查《论语》。等到赵匡胤去世之后,他弟弟赵匡义接任,就是宋太宗,赵普说了一句更加夸张的话:“当年我用半部《论语》辅佐先帝打天下,现在我要用剩下那半部辅佐皇上您定天下。”他把《论语》这本书抬到这种高度,“半部论语治天下,半部论语定天下”,可以看出古人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。所以,今天的课,选了赵普的名言做课程的题目叫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,这是一个广告词。
上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