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半部论语治天下》第10讲:第一则第四层理解(企业管理)A[人员选拔]

第四层对《论语》第一则的理解:企业管理方面。

有人可能会说,儒家思想怎么和企业管理还有关系呢?从表面上看,是没有关系,因为孔子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“企业”这个概念。但是企业的管理,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,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,而在这方面,儒家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和理论,是我们今天在企业管理中可以借鉴的。

首先,《论语》第一则对管理者的启示:如何打造学习型团队。

如何打造学习型团队,这是我套用当下一个时髦的概念。企业家都在追求打造学习型团队,其目的是让团队能够自我成长。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?讲企业管理的老师会引用各种西方的理论,在这里讲一下我从《论语》第一则里面参悟出来的一些道理。

想把你的团队打造成一个学习型团队,最后达到团队能自我成长的效果,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步骤或者说三个环节:

第一个环节:选拔人才。

团队要想建设好,首先团队的成员要经过选拔,选拔之后组建起来的才叫团队,未经选拔凑到一起的叫团伙。中国国家足球队,即使水平有待提升,也是经过选拔产生的,所以叫“队”。如果说我们几个喜欢踢球的朋友准备踢一场友谊赛,我们几个一伙,你们几个一伙,用石头剪子布的方法来分组,这能叫“队”吗?企业的团队也是这样,要想打造出成熟的团队,就要进行员工的选拔,要选对人是关键。因为有些人不管运用什么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激励措施,都带不出来。作为管理者,如果你手下都是这样的人,你的团队建设就没办法落实。

怎样选拔人才?标准就是《论语》的第一句话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。选择员工的时候,要注意三个要素,也是三个关键字:“学、习、悦。”

第一个要素——学,选拔有学习力的员工。新员工进入公司,相关的业务不会做,不会做没关系,可以培训他。在培训的过程中观察他学不学,如果他连学的兴趣都没有,这个员工你是带不出来的。我在外面讲课有一条原则:“企业内训课我不讲”。为什么?因为之前讲过几次,给我的印象非常不好!老板通常是非常有学习热情的,想让员工们也学习一下,老板买单,给我开课时费、报销往返机票、提供食宿,把我请去给他的员工们培训,结果我发现,课堂上有三分之二的人在玩手机,剩下那三分之一在睡觉。后来我就不讲了,我也不差那点钱,我也不想去做那种无用功,因为这样的团队是带不出来的,你想教他,他都不想学,他怎么可能成长?所以,选拔员工的第一个要素,看他有没有学习精神。公司的业务你从来没接触过,没关系!我可以培训你,手把手地教会你,你学不学?是不是认真的学?这是第一要素——学。

第二个要素——习。我们前面强调过,“学而时习之”的“习”是练习,是在实践中运用。教完他之后,你要观察,看他习不习?也就是你教给他的内容他在实践当中用不用。比如:你教公司的业务员怎样和客户沟通,怎么做业务。教完之后冷眼观察,看他在和客户打交道的时候,有没有把你教的东西用上。如果公司组织培训的时候他是很认真的学了,但去做业务的时候,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乱做,公司培训时候教他的内容一条都没用上,这就是没有做到“时习之”。

第三个要素——悦。接下来要看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,是不是抱着一个喜乐的心态。

符合这三个要素的员工,你能带出来,他能成长,不符合这三个要素,你还是考虑解聘吧!这样的员工没有培养价值。你交钱让他来学习,他是很不耐烦的在那里听,听完了全部当耳旁风,在实践当中完全不用,业务还是做得那么乱七八糟,而且在这个过程中,他自己还很痛苦、很纠结,一点儿乐趣都没有,接下来他就不喜欢这个工作了,不喜欢这个职业,也不喜欢这个公司和老板了,这样的员工聘用他、培养他又有什么意义呢?

如果能做到“学、习、悦”,哪怕是零起点,也会成长迅速。一个新员工刚到公司,他对怎么去做这份工作一无所知,但是他发现公司的老板太好啦!可以免费培训,于是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认认真真地学,学完之后明白了这个业务应该怎么做,在实践中他照着去操作,结果是可想而知的,他的业务越做越好,业绩逐渐提升,他自己的绩效也越来越多,感受到了学习带来的收获,他当然是喜悦的。之后他还想学,明天你不教他,他都来找你:“老板,能不能再给我培训一下啊?上回教的那些都真的好用,能不能再教我们点儿?”看见了学习带来的收获,迸发出对学习的热情,这样的人你聘用他、培养他才有价值。

当考察一个员工是不是有培养价值的时候,就要从《论语》第一句话,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进行考察。先是教他,观察他的“学”,也就是学习态度、学习状态;其次观察他的“习”,看他是不是将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;最后再看他的“悦”,在学习的过程中,他是不是抱着快乐的心态,有没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。通过这三个要素就能评判出这个员工是不是具有培养价值。《论语》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如何选拔人才,选拔员工的时候要遵守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。” 这个原则。

 





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

邮件通知

13168702238